会员登录 - 用户注册 - 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:1.2亿年薪研究冷核聚变,为何有人信?!

光明日报:1.2亿年薪研究冷核聚变,为何有人信?

时间:2025-07-09 17:38:50 来源:朗目疏眉网 作者:综合 阅读:312次

文|孙小婷

4年前,光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材料专业的日报人信刘本良博士,在一档求职节目中,亿年提出月薪5000元人民币被拒。薪研但他没想到,究冷自己的核聚何故事有了后续。

近日,光明有媒体称,日报人信刘本良的亿年冷核聚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,已经被美国高薪挖走,薪研就职于纽约冷核聚变研究所,究冷年薪1.2亿美元。核聚何消息一出,光明网上一片哗然。日报人信后经本人回应,亿年这是一则假新闻。

从被拒到被挖,从月薪5000到年入上亿,从做冷板凳到研发成功,种种充满戏剧性的反转,却也是人们现实中期望的一种投射。

让此类新闻博人眼球的,不仅仅是人物命运带来的情绪上的刺激,更有此类科学专业让人产生的心理上的“不明觉厉”——正因为一些信息落在人们知识的盲区,才似乎更让人难以分辨和质疑。否则,一个普通工种能达到年薪1.2亿,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怀疑。

另一方面,有人热衷于编出类似故事、并且读者还愿意相信,也是长期以来舆论浸淫的结果。

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、科幻作品层出不穷,人们对科学所产生的巨大热情,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吸收速度往往并不成正比,这也造成了长期以来舆论场里科学、科普、科幻、伪科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,真假声音混杂。

前几年,网友那句“遇事不决、量子力学,解释不通、平行时空”的调侃,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映。造成的结果就是,披上“科学外衣”便被“另眼相看”,市场中出现的量子速读、量子面膜,是舆论的产物,也是对这类“科学叙事”的不断强化。

再看这则新闻,刘本良4年前在求职节目中声称,致力于研究“冷核聚变”和发明一种“1节电池供全家使用10年”的5号电池。虽然这两项研究在科学界争议颇多,前者被认为难度等同于“水变油”,后者被认为目前人类研究还太过粗糙,但到了假新闻里,就被直接夸大为“造出了充一次电能用2.8万年的超级电池”,再次体现出了一种对科学作用的盲信,以及正确、理性科学观的缺乏。

然而,这种“盲信”不仅仅是对科技本身,这个个案更值得人们警惕的是,这类科学叙事,还被附着了一种成功学的意味。续写的结局,总结起来就是“埋头研究,然后一夜暴富”。而现实中的他,“从2018年一直工作到去年,研究的方向是算法,去年转到业务部门,因为完全不懂业务,所以再次离职”,仍然是一个用力生活的普通人——显然,基础科学研究者所面临的工作和生存压力,不应该隐匿于这些虚构的“逆袭光环”里,而更应该被社会看到,并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
思考如何减少舆论场中的“伪科学叙事”,和扩充现实中的科研岗位、让高学历人才真正学有所用,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,相互联动。在科普之路上,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理性读者,也需要支持更多的维护科学严谨性的科研人员。

(责任编辑:探索)

相关内容
  • LPR连续3月按兵不动  “稳楼市”效果待显
  • 欧冶云商IPO过会:2021年营收1267亿元、归母净利4.48亿元、钢铁交易及服务量6326万吨
  • 蔚来汽车合肥工厂已恢复生产
  • 香港金管局将基本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4.25%
  • 11连板大涨185%后“凉了”,天鹅股份开盘遭遇“踩踏式”跌停
  •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董事长倪泽望: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性发展机遇,创业投资大有可为
  • 一夜爆红 供销社概念股谁“虚火”?新力金融自2020年以来就处于亏损状态 中再资环、武商集团净利润下滑
  • 数读|数据中心行业高速发展,大规模以上机架数量5年涨4倍
推荐内容
  •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:推进人工智能先行和算力网络融合异构,加速行业应用的孵化和创新
  • 东方雨虹参展2022年全国绿色建材下乡活动(湖南站)
  • 北京11月2日新增本土“28+3” 含5例社会面筛查人员
  • 三亚千元海景房卖爆了!双11酒店景区忙回血,有人花三万囤五星酒店
  • 当手机从“潘多拉魔盒”变为记录学习的工具 学习博主站在流量的风口
  • 央行行长重磅发声 稳健货币政策效果显现